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憶風
Yi-Feng Chiang
論文名稱: 捷運地下車站導水工法之研究
Study on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Water Conduction for MRT Underground Stations
指導教授: 張大鵬
Ta-peng Chang
口試委員: 劉玉雯
Yu-wen Liu
蕭添進
Tan-genhs Xiao
陳君弢
Chun-taoc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程學院 - 營建工程系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導水模式排水層高抗壓集排水管
外文關鍵詞: water conduction model, drainage layer, high pressure-resistance collected draining pipe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近期捷運地下車站規劃採用黏結式防水膜及自充填混凝土,並設置片狀排水器,以加強防水性能、混凝土水密性及導水輔助方法來解決滲漏水問題,但實際上完工後多多少少仍發生導水成效不佳及嚴重的滲漏水現象。
本研究在防水系統及施工技術上難以再突破情形下,以不考慮地盤沉陷問題,將地下水處理機制導向導水模式,採取積極的導水機制來處理地下水滲漏問題。首先,從水源及滲漏水路徑進行推論,依結果來探討影響因子及建立導水模式,並將網路蒐集之適合材料,應用於導水工法設計,依模式建立各種導水工法。然後進行工法評估及選擇,以AHP層級分析法進行定量分析,藉由重要性權重值評量結果,選擇中度導水模式為最優先處理模式,並以總成本為績效指標進行風險評估,經決策樹分析結果,以排水層設置高抗壓集排水管為最適合的導水工法。
最後藉由案例進行模擬比對及效益評估,分析結果,顯示高抗壓集排水管工法除可減少成本外,並能有效改善案例導水成效不佳情形。


Recently, the bond type waterproof membrane,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and flaky drainage are designed to be used for the underground station by the Metropolitan Rapid Transit System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waterproofing, concrete watertightness and several water conduction methods to solve the water leakage problem. But actually, after completion, the ill performance of water conduction and serious water leakage still occur more or less.
Under consideration on the difficulty of breaking-through waterproofing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overlioking the issues of ground settlement,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nverting the treatment of underground water to the water conduction, focuses on adopting the active mechanism of hydraulic conduction to solve water leakage problem caused by underground water. At first, the water resource and path of water leaking were under inferenc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establish the water conduction models, These suitable materials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were used for the design of water conduction method, Various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water conduction were then settled with these methods and afterward, the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constructions were proceeded.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and the results of weighting values of importance the moderate water conduction model was selected as the first priority model. Furthermore, base on the risk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indices of total cost and results of decision tree analysis, the most proper water conduction model is the installation of high pressure-resistance collected draining pipes at the drainage layer.
Finally, the comparison by simulation and the assessment of efficiency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high pressure-resistance collected draining pipes not only can cut down the cost,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ituations of poor water conduction of the illustrated example.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動機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內容及架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環境概況 2.1.1 地質構造 2.1.2 含水層 2.2 地下水安全出水量評估 2.3 排水設施及配置 2.3.1 排水設施 2.3.2 設施配置 2.4 導、排水材料 第三章 工法研究 3.1 滲水路徑 3.1.1 水源 3.1.2 水壓力 3.1.3 路徑分析 3.2 導水成效影響因子 3.2.1 排水層排水功能的影響因子 3.2.2 設施排水功能的影響因子 3.2.3 建立導水影響因子 3.3 工法探討 3.3.1 導水觀念 3.3.2 導水模式 3.3.3 工法設計 3.3.4 工法示意圖 第四章 工法評估與選擇 4.1 分析架構及方法 4.1.1 分析架構 4.1.2 分析方法 4.2 工法評估 4.2.1 問題的界定 4.2.2 建立層級結構 4.2.3 問卷設計與調查 4.2.4 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4.2.5 一致性檢定 4.2.6 群體評估 4.2.7 方案選擇 4.3 工法選擇 4.3.1 風險辨識 4.3.2 成本分析 4.3.3 機率評估 4.3.4 決策樹分析 4.3.5 最適合方案 第五章 案例探討 5.1 案例背景 5.1.1 背景說明 5.1.2 捷運工程防水設計 5.1.3 案例之設計 5.2 滲漏水調查 5.2.1 滲漏水情形調查 5.2.2 導水情形調查 5.2.3 處理工法 5.3 案例檢討 5.3.1 滲漏水處理費用檢討 5.3.2 導水成效檢討 5.3.3 原因分析 5.4 案例工法模擬 5.4.1模擬比對 5.4.2效益評估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6.2 建議 參考文獻 附件一、專家問卷 附件二、案例調查照片

[1]陳世欣,「捷運新莊線於景美礫石層抽水洩降行為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2]黃水添,「台北盆地地下水位改變對地層下陷與液化潛能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3]鄭文柱,「台北盆地地下水位變化對土壤液化潛勢及地層下陷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4]許峻銘,「應用地質統計方法推估台北盆地的安全出水量」,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5]吳建民,「台北盆地地盤下陷之回顧」,地工技術第20期,1987年。
[6]歐晉德、李延恭、鄭在仁,「台北盆地松山層地下水位及水壓分佈對基礎工程影響」,土木水利季刊,第104卷第3期,1983年。
[7]歐章煜、陳建謀、林宏達、廖洪鈞,「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究計劃報告-深開挖工程抽水穩定地盤最佳化策略」,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生態與防災工程中心,2005年。
[8]譚仲哲、童慶斌,「氣候變遷對台北地下水補注之衝擊」,農業工程學報第54卷第1期,2008年。
[9]吳偉特,「台北盆地土壤之工程特性」,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土木水利季刊,第5卷,第4期,1979年。
[10]陳忠偉、謝壎煌、李振誥,「台北盆地地下水可再利用量評估」,農業工程學報第54卷第1期,2008年。
[11]張森源,「擋土牆之排水設施」,地工技術第17期,1987年。
[12]洪明瑞、袁榮宏等,「土木工程導、排水新技術與工程案例之探討」,現代營建第262期~264期,2011年。
[13]李煜舲,「擋土牆排水之數值模擬與分析」,地工技術第85期,2001年。
[14]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水土保持技術規範」,2014年。
[15]黃漢城,「擋土牆排水之砂箱試驗與數值模擬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16]楊啟宏,「排水管配置功效評估之數值模擬」,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7]陳鴻運,「擋土牆背水平排水管之排水容量與滲流壓力分佈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18]呂理川,「砂中排水排水帶功效評估之數值模擬」,「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碩士論文,2006年。
[19]陳宗顯,「降雨引致地下水位變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20] Reported by ACI Committee 347,“ Guide to Formwork for Concrete “,2001。
[21]林俊佑,「低滲透土壤內地工不織布排水效果與改善措施之試驗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22]洪顯宗,「捷運工程施工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23]褚志鵬,「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009年。
[24]許賢成,「灌溉渠道更新改善優先順序評估模式- AHP及模糊群體決策之運用」,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25]呂守陞,「風險管理課程講義」,國立臺灣科技大學,2012年。
[26]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風險管理作業手冊第二版,2006年。
[27]林建華、倪睿謙、魏嘉蓉,「捷運工程專案執行風險管理模式之研究研發計畫」,臺灣世曦工程顧問,2008年
[28]高韓英、黃嘉輝,「以糢糊多目標規劃評估影響圖之比較興之研究」,玄奘管理學報第2卷第2期,2005年。
[29]取自http://bluegreen-jll.com/,2015年03月22日。
[30]取自http://www.twgeotech.com/,2015年03月22日。
[31]取自http://www.champmon.com.tw/,2015年03月22日。
[32]取自http://www.uimfirestop.com.tw/,2015年03月22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