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俊男
Chun-Nan Kuo
論文名稱: 不同流量循環地下水對冷卻空調系統效能之研究
A Study on Air-conditioner System Efficiency by Different Flow of Groundwater
指導教授: 廖洪鈞
Hung-Jiun Liao
口試委員: 王文博
Wen-Por Wang
洪俊卿
Jin-Tsing H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程學院 - 營建工程系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空調系統、地下水
外文關鍵詞: air-conditioner system、groundwater
相關次數: 點閱:255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設計一套利用抽動地下水與放置在水井中之熱交換器冷卻循環系統,透過現地實驗及室內實驗之方式,探討以循環式地下水取代冷卻水塔作為散熱媒介之可行性研究。研究重點在於熱交換過程中循環冷卻水溫度與地下水溫度之間的關係,針對循環冷卻水及抽水流量進行討論。由現地試驗結果顯示,若冷氣機開啟,且井內地下水呈靜止狀態,則短時間內井水溫度將迅速上升至熱交換器無法運作狀態;然而一旦抽水使地下水流動,則井水溫度將迅速下降至穩定,亦即使熱交換器達持續運作狀態,穩定後僅較試驗前之溫度高約1∼2℃。由此試驗結果顯示地下水可穩定將熱量帶出,達到取代冷卻水塔的功用。室內試驗則藉由改變冷卻水形式,找出冷卻水、溫差與熱交換器之間的關係,由試驗結果得知未抽水時的熱交換器冷卻能力決定試驗進行抽水的時間,冷卻能力越差,則在短時間內即需進行抽水,以提高熱交換器的冷卻能力。由試驗結果得知若穩定抽出之地下水溫度穩定維持於較之前高約1∼2℃,則可估算滿足此工法之最低抽水量,作為日後參考的依據


This research develops a system which uses circulating groundwater to cool down a heat exchanger of air conditioner installed in a well to replace commonly used cooling towers. The main topics studied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of cooling water and the temperature of groundwater at the process of heat exchanging.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if air conditioner is running and the groundwater in the well is not circulating, the temperature of groundwater will arise rapidly. However, once the groundwater starts circulating; the temperature of groundwater in the well will decrease steadily to a stable value and keep only 1 to 2 degrees Centigrade higher than the original temperature.
The relationship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mong cooling water, groundwater, and heat exchanger can be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cooling water supply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tarting time of water pumping depends on the cooling ability of heat exchanger. While the ability of heat exchanger is not good, the pumping water must be started earlier. If the temperature of groundwater pumped from well increases about 1 to 2 degrees Centigrade, the minimum quantity of pumping water can be estimated from this study and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future applicatio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照片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1.2 研究內容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2.1冷凍空調系統基本原理 4 2.1.1 冷凍空調運作基本原理 4 2.1.2 冷凍系統各元件 5 2.2 蒸汽壓縮冷凍循環系統之基本理論 8 2.2.1 標準蒸氣壓縮冷凍循環 8 2.2.2 實際蒸氣壓縮冷凍循環 10 2.2.3 實際冷凍循環與標準冷凍循環之差異 11 2.3 箱型空調系統介紹 12 2.3.1 空氣循環側 12 2.3.2 冷媒循環側 20 2.3.2.1 壓縮機 20 2.3.2.2 冷凝器 23 2.3.2.3 冷媒控制器 27 2.3.2.4 蒸發器 29 2.3.3 冷卻水塔側 29 2.3.3.1 冷卻水塔運作原理 29 2.3.3.2 冷卻水塔運轉概念 30 2.3.3.3 退伍軍人症與空調冷卻水塔之關係 32 2.4景美礫石層地下水特性 33 第三章 研究計畫 35 3.1 室內試驗方法 35 3.2 室內試驗儀器與設備介紹 38 3.2.1 空調系統 38 3.2.2 循環冷卻水系統 39 3.2.3 地下水冷卻系統 40 3.2.4 溫濕度量測系統 41 3.2.5 風量量測系統 43 3.2.6 流量量測系統 44 3.2.7 電力量測系統 45 第四章 室內試驗結果與分析 47 4.1室內試驗1 49 4.1.1 試驗結果 49 4.1.2 室內試驗1初步討論 51 4.2 室內試驗2 52 4.2.1 試驗結果 53 4.2.2 室內試驗2初步討論 59 4.3 室內試驗綜合討論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4 5.1 結論 64 5.2 建議 65 參考文獻 67 表目錄 表3- 1 水冷式箱型空調機規格表 70 表3- 2 白金電阻式溫度感知器、熱電耦與相對濕度計之型號與特性 71 表3- 3 平衡閥閥開度與流量之關係表 71 表3- 4 泰仕3600電力分析儀之規格 72 表4- 1 室內試驗1(C145)出/回風口物理性質表 72 表4- 2 室內試驗1實驗結果彙整表 73 表4- 3 室內試驗2不同循環冷卻水量之冷卻能力表 74 表4- 4 室內試驗2出/回風口物理性質表 75 表4- 5 室內試驗2不同循環水流量與空調機效能關係表 76 表4- 6 室內試驗2不同循環水流量與空調機壓縮比之關係表 77 表4- 7 以地下水為循環冷卻水對傳統使用冷卻水塔之COP提升率表 78 圖目錄 圖2- 1 物質像變化的方法示意圖 79 圖2- 2 冷氣機運作原理示意圖(王文博, 2003) 79 圖2- 3 基本冷凍循環系統示意圖(王文博, 2003) 80 圖2- 4 冷媒控制器功用圖(王文博, 2003) 81 圖2- 5 蒸氣壓縮冷凍循環示意圖(Anthony J.Caristi, 1991) 82 圖2- 6 標準蒸氣壓縮冷凍循環壓力-焓圖(蘇金佳, 2004) 82 圖2- 7 標準蒸氣壓縮冷凍循環溫度-熵圖(蘇金佳, 2004) 83 圖2- 8 實際蒸汽壓縮循環與標準蒸氣壓縮循環之比較示意圖 83 圖2- 9 空氣氣線圖(ASHARE Handbook. 2001) 84 圖2- 10 絕熱飽和過程示意圖(蘇金佳, 2004) 85 圖2- 11 理想壓縮機的壓容圖(蘇金佳, 2004) 85 圖2- 12 二重管式冷凝器示意圖(黃瑞隆, 2003 ) 86 圖2- 13 理想冷凍循環的莫里爾線圖(Larry Jeffus, 2004) 86 圖2- 14 圓柱體熱阻熱傳示意圖 87 圖2- 15 冷卻管之全部熱阻示意圖 87 圖2- 16 對向流與平行流的溫度變化曲線示意圖(黃瑞隆, 2004) 88 圖2- 17 外均壓管配合冷媒分配器配置示意圖(黃瑞隆, 2004) 88 圖2- 18 典型毛細管內壓力與溫度之分佈示意圖(賴瑩栩, 2004) 89 圖2- 19 冷卻水塔運轉示意圖(王文博, 2003) 89 圖2- 20 界限溫差與接近溫差的關係示意圖 90 圖2- 21 現地試驗配置示意圖(陳正逸, 2005) 91 圖2- 22 現地試驗地層剖面及抽水井斷面圖(陳正逸, 2005) 92 圖3- 1 採用地下水為水冷式箱型空調系統之循環冷卻水示意圖 93 圖3- 2 室內試驗1儀器配置示意圖 94 圖3- 3 室內試驗1操作流程圖 95 圖3- 4 室內試驗2儀器配置示意圖 96 圖3- 5 室內試驗2操作流程圖 97 圖3- 6 室內試驗儀器配置示意圖 98 圖3- 7 PW0862C水冷式箱型空調機外型規格圖(摘自東元電機公司網頁, 2006) 99 圖3- 8 加壓水泵外型及規格圖 100 圖3- 9 溫濕度配置圖 101 圖3- 10 岀風口風速量測方法示意圖 102 圖3- 11 平衡閥閥開度與流量關係圖 103 圖3- 12 絕對壓力與表壓力之關係圖 103 圖4- 1 室內實驗1冷卻水出入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04 圖4- 2 室內實驗1箱型機出風口乾球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04 圖4- 3 室內實驗1箱型機回風口乾球度與時間關係圖 105 圖4- 4 室內實驗1箱型機出風口相對濕度與時間關係圖 105 圖4- 5 室內實驗1箱型機蒸發器出、冷凝器出口、冷凝器入口與壓縮機出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06 圖4- 6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145 lpm,冷卻水出入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06 圖4- 7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145 lpm,箱型機出風口乾球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07 圖4- 8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145 lpm,箱型機回風口乾球度與時間關係圖 107 圖4- 9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145 lpm,箱型機出風口相對濕度與時間關係圖 108 圖4- 10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145 lpm,箱型機蒸發器出、冷凝器出口、冷凝器入口與壓縮機出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08 圖4- 11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113.8 lpm,冷卻水出入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09 圖4- 12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113.8 lpm,箱型機出風口乾球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09 圖4- 13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113.8 lpm,箱型機回風口乾球度與時間關係圖 110 圖4- 14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113.8 lpm,箱型機出風口相對濕度與時間關係圖 110 圖4- 15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113.8 lpm,箱型機蒸發器出、冷凝器出口、冷凝器入口與壓縮機出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11 圖4- 16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79.4 lpm,冷卻水出入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11 圖4- 17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79.4 lpm,箱型機出風口乾球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12 圖4- 18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79.4 lpm,箱型機回風口乾球度與時間關係圖 112 圖4- 19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79.4 lpm,箱型機出風口相對濕度與時間關係圖 113 圖4- 20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79.4 lpm,箱型機蒸發器出、冷凝器出口、冷凝器入口與壓縮機出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13 圖4- 21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58.4 lpm,冷卻水出入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14 圖4- 22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58.4 lpm,箱型機出風口乾球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14 圖4- 23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58.4 lpm,箱型機回風口乾球度與時間關係圖 115 圖4- 24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58.4 lpm,箱型機出風口相對濕度與時間關係圖 115 圖4- 25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58.4 lpm,箱型機蒸發器出、冷凝器出口、冷凝器入口與壓縮機出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16 圖4- 26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45.8 lpm,冷卻水出入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16 圖4- 27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45.8 lpm,箱型機出風口乾球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17 圖4- 28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45.8 lpm,箱型機回風口乾球度與時間關係圖 117 圖4- 29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45.8 lpm,箱型機出風口相對濕度與時間關係圖 118 圖4- 30 室內實驗2冷卻水流量45.8 lpm,箱型機蒸發器出、冷凝器出口、冷凝器入口與壓縮機出口溫度與時間關係圖 118 圖4- 31 室內試驗2冷卻水量與其溫差之關係圖 119 圖4- 32 室內試驗冷卻水流量與壓縮機耗電量之關係圖 119 圖4- 33 室內試驗冷卻水流量與空調機冷凍能力之關係圖 120 圖4- 34 室內試驗冷卻水流量與空調機性能係數COP之關係圖 120 照片目錄 照片 1 水冷式箱型空調機溫控旋鈕設定位置圖 121 照片 2 室內試驗循環冷卻水平衡閥設置圖 121 照片 3 白金電阻式溫度感知器與熱電耦K-type圖 122 照片 4 HT-8001型相對濕度計圖 122 照片 5 CR10圖 123 照片 6 風速計圖 123 照片 7 平衡閥量測流量實景圖 124 照片 8 TA BALANCE VALVE STAD-C圖 124 照片 9 電例分析儀量測實景圖 125 照片 10 冷媒複合表量測實景圖 125

參考文獻

1. ASHARE Handbook, Fundamentals, ASHRAE, pp6.2-6.9 ,
(2001).
2. Stoeck, W.F. & Jones, J.W.,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McGraw-Hill, London, pp.157-182(1982).
3. Wang, S. k., Handbook of air condition and refrigation. McGraw-Hill Publishin Cogmpany(1994).
4. Melo , C., Ferrira , R.T.S., Boabaid, N. C., Goncalves, J.M. Mezavila, M.M.,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diabatic capillary tube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19, pp. 669-684(1999).
5. Wolf, D. A. Pate, M. B., Adibatic calillary tube performance with alternative refrigerant, ASHRAE research project pp762, (1995).
6. Wolf, D. A., Adiabatic capillary tube performance with alternative refrigerant, ASHARE, final report(1995).
7. Bolstad, M.M. and R.C. Jordan., ”Theory and of the capillary tube expansion device,” Refrigerating Engineering(December):519(1948).
8. Anthony J.Caristi., ”Practical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Repair,”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91).
9. Larry Jeffus,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 ,” Pearson Education Inc(2004).
10. 張惠富,「空調系統能源規劃」,電機月刊,第八卷,第五期,第227-233頁,(1998)。
11. 韋宗楒,「窗型、箱型空調機的節能要領」,電機月刊,第七卷,第六期,第122-127頁(1997)。
12. 吳三明、葉忠泓,「中小噸數冷媒壓縮機的形式與性能比較」,電機月刊,第二十九卷,第六期,第34-42頁(2003)。
13. 潘子明,「退伍軍人症」,科學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三期,第199-206頁(1995)。
14. 謝桂平、謝建新,「空調機性能測試出探」,東南學報,第二十八期,第263-272頁(2005)。
15. 張明吉、賴炎生,「冷卻水變流量控制之節能方法」,機械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七期,第416-421頁(2000)。
16. 陳國珍撰著,「冷卻塔撰鑑」,良機國際集團,第Ⅰ-42-Ⅰ-46頁(2003)。
17. 何宗岳,「空調省能觀之另類思考」,電機月刊,第十三卷,第五期,第170-176頁(2003)。
18. 王文博、胡興邦,「冷凍空調原理(上)」,承美科技圖書有限公司,十二版(2003)。
19. 王文博、胡興邦,「冷凍空調原理(下)」,承美科技圖書有限公司,十二版(2003)。
20. 李希聖,「空調節能技術」,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第233-253頁(1993)。
21. 黃瑞隆、陸紀文、黃建民、謝文健、謝建新 譯,「空調工程與設計-含供暖與通風」,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初版,第601- 652頁(2003)。
22. 蘇金佳 譯,「冷凍與空調」,國立編譯館,二版,第229-281頁(2004)。
23. 蕭明哲,「冷凍空調概論」,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第-頁(1983)。
24. 賴瑩栩,「箱型空調系統模擬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冷凍空調工程研究所,臺北(2004)。
25. 傅彥鈞,「蒸氣壓縮式冰水機組之熱力最佳化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冷凍空調工程研究所,臺北(2005)。
26. 陳志鵬,「以熱力學第二定律效率探討R-134a冷煤之運轉特性」,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屏東(2001)。
27. 陳正逸,「以循環式地下水作為空調系統散熱媒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所,臺北(200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