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雅凡
Ya-fan Chen
論文名稱: 國內新設大學校徽造形意象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Images of School Emblems for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柯志祥
Chih-hsiang Ko
口試委員: 鄭金典
Jin-dean Cheng
李基常
Ji-charng Le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企業識別系統標誌校徽視覺符號意象
外文關鍵詞: visual symbol, image, mark, school emblem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相關次數: 點閱:404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國內新設大學校徽造形意象之研究
中文摘要
將企業識別系統的觀念導入學校,能展現教育理念與學校特色,是招生市場中的利器,而校徽是學校的識別系統中,最重要的設計要素。民國八十六年∼九十四年間,為了因應教育部的政策,許多升格與改制的大學,紛紛更新或修改校徽的設計,這些校徽能否適當地傳達創作理念給觀看者瞭解?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調查設計與非設計教育背景的受測者,對於校徽意象的看法。
本研究收集民國八十六年∼九十四年間新設的大學校徽,分析其造形設計與創作理念,並篩檢出因應升格與改制而修改的校徽,之後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的受測者,在校徽意象的認知程度,並找出新設大學的代表性校徽。運用語意分析法(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針對18所校徽,來瞭解不同背景的受測者,對國內新設大學校徽意象的認知情形。研究結果顯示:
(1) 運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發現每一個意象形容詞,至少有6枚校徽有顯著性差異,由此可知,設計科系學生與非設計科系學生,對於校徽的認知上皆有差異,只是程度多寡不同而已,而設計者透過校徽所表達的意象,可能無法適當地傳達給觀看者瞭解。
(2) 透過語意折線圖,可以看出設計科系的學生對意象的感受,比非設計科系的學生來得強烈,所呈現的平均值較高,標準差的範圍較小,在意象評分的數值上,呈現較為統一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設計科系的學生受過基本的設計訓練,對於造形的感受性較強,能夠作出合適的意象判斷,在給分上相當果斷,而非設計科系的學生在答案選取上不具信心,因此拉開了彼此的差距。
(3) 比對上述二筆資料,找出不同背景的學生給予高度評價的校徽,當作新設大學的代表性校徽。其中宜蘭大學與高雄大學的校徽,得到較高的意象分數。此二枚校徽在造形設計上都極富動感,在色彩使用上各有特色,且確實能將設計者的創作理念傳達給觀看者瞭解,因此可當作未來設計或修改校徽的參考。

關鍵詞:校徽、標誌、意象、視覺符號、企業識別系統


A Study on the Images of School Emblems for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bstract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to convey school spirit and features becomes a beneficial method in recruiting students. As a result, school emblem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esign elements in school identity system. Between 1997 and 2005, a number of universities renovated or modified the design of their school emblems because of upgrading or reformation so as to meet the policy mad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an these school emblems appropriately convey their original creative concepts to viewer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views held by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design backgrounds toward school emblems.
School emblems of those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from 1997 to 2005 were compiled with a view to making an analysis of their design and original creative ideas. In addition, examination was applied to school em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se universities’ upgrading and reformation. Moreover, 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was employed in the hope of finding out the representative school emblems of these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In the study, 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 was us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ward school emblems of the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 Through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it was discovered that each image adjective had notable differences in at least six school emblems. Moreover, differences in some degree of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were found between subjects with design backgrounds and those without design backgrounds in terms of school emblems. Accordingly, designers might not appropriately convey original concepts for viewers through the images of school emblems.
2. By means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 chart, students with design backgrounds showed stronger senses to the images of school emblems than those without design backgrounds. Higher mean values and lower standard deviations could be discovered for students with design backgrounds. Besides, the scores given by students with design background showed more consistent in terms of the images of school emblems. The reason was that basic design training was offered to students with design backgrounds, so they showed stronger senses, made proper judgments, and scored quite resolutely. However, students without design backgrounds showed less confidence in choosing answers. Consequently, differences were apparently displayed.
3. In comparison with the above two data, highly evaluated school emblems given b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were found to represent school emblems of the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Among the school emblems, the image of school emblem of National Ilan University and that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were given higher scores. Dynamic senses were displayed in the design of both school emblem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use of colors. Additionally, original creative ideas of designers could be properly presented to viewers. Therefore, the design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school emblems could be referred to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chool emblems, mark, image, visual symbol,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P.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P.1 1.2 研究目的 P.3 1.3 名詞解釋 P.5 1.4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P.6 1.4.1 研究方法 P.6 1.4.2 受測對象 P.7 1.4.3 測量工具 P.7 1.4.4 研究架構圖 P.7 1.5 研究範圍與限制 P.10 1.5.1研究範圍 P.10 1.5.2 研究限制 P.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P.12 2.1 標誌相關研究 P.12 2.1.1 記號與符號的類別 P.12 2.1.2 象徵記號(emblematic signs)的類別 P.15 2.1.3 指示記號(digital signs)的類別 P.19 2.1.4 視覺符號名詞的比較 P.20 2.2 標誌與企業識別系統 P.22 2.2.1 企業識別系統的理論與研究 P.22 2.2.2 標誌在企業識別系統中的應用 P.29 2.3 企業識別系統導入學校 P.34 2.3.1 學校的組織架構 P.34 2.3.2 學校的發展趨勢 P.35 2.3.3 企業識別系統應用於學校 P.37 2.4 標誌與徽章的界定 P.39 2.4.1 徽章概說 P.39 2.4.2 徽章與標誌的名詞界定 P.44 2.4.3 徽章與商標的特性比較 P.45 2.5 標誌造形與意象的相關性 P.47 2.5.1 造形與意象的認知 P.47 2.5.2 造形的構成要素 P.48 2.5.3 造形與視覺心理 P.50 2.5.4 標誌造形的探討 P.53 2.5.5 校徽造形的探討 P.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 P.58 3.1 研究樣本與問卷設計 P.58 3.1.1 校徽樣本 P.58 3.1.2 意象形容詞樣本 P.59 3.2 校徽意象的預備實驗 P.62 3.2.1 測驗目的 P.62 3.2.2 受測對象 P.62 3.2.3 測驗方法與環境 P.62 3.2.4 預備測驗的問卷設計 P.63 3.2.5 問題檢討與修正 P.63 3.3 校徽意象的正式實驗 P.65 3.3.1 測驗目的 P.65 3.3.2 受測對象 P.65 3.3.3 正式問卷的形式 P.66 3.3.4 測驗方法與環境 P.69 3.3.5 測驗結果的資料處理 P.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P.72 4.1 校徽資料收集與整理 P.72 4.1.1 新設大學的改制年代與造形分類 P.73 4.1.2 新設立或因應改制的大學校徽 P.77 4.2 校徽的造形分類與意涵 P.92 4.2.1 校徽的造形分類 P.92 4.2.2 校徽造形的傳達意涵 P.94 4.3 校徽的意象結果分析 P.96 4.3.1 實驗目的與方法 P.96 4.3.2 受測者資料分析 P.96 4.3.3 意象形容詞基本統計分析 P.97 4.3.4不同背景之意象形容詞比較分析 P.117 4.3.5研究結果分析 P.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P.137 5.1 結論 P.137 5.1.1 文獻研究結果 P.137 5.1.2 研究結果 P.137 5.2 建議 P.140 5.2.1 學校方面的建議 P.140 5.2.2 校徽設計的建議 P.141 5.2.3 本研究的侷限與不足 P.142 5.2.4 後續研究的建議 P.142 參考資料 P.144 一、中文部份 P.144 二、外文部份 P.148 三、網站部份 P.149 附錄 附錄一 訪談記錄 P.152 附錄二 徵求校徽問卷 P.154 附錄三 新設大學的校徽 P.156 附錄四 因應升格或改制的校徽 P.158 附錄五 設計師與教育專家問卷 P.159 附錄六 設計師與教育專家名單 P.161 附錄七 預備測驗問卷 P.163 附錄八 正式測驗問卷 P.166

參考資料
一、 中文部份:
1. 八卷俊雄,編輯部編譯(民77),企業形象戰略,台北:藝風堂。
2.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民74),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3. 三民書局新辭典編纂委員會(民89),新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4. 小林重順(民80),造形構成心理,台北:藝風堂。
5. 王桂沰(民94),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台北:全華。
6. 王月琴(民86),國家形象設計視覺識別符號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7. 王無邪(民77),平面設計原理,台北:雄獅。
8. 丘永福(民76),造形原理,台北:藝風堂。
9. 丘永福(民79),設計基礎,台北:藝風堂。
10. 加藤邦宏,編輯部編譯(民77),企業形象革命,台北:藝風堂。
11. 正業書局編輯部(民86),辭源,台南:正業書局。
12. 任潔芳(民85),建立形象從觀念開始-林磐聳教授談學校如何導入CIS,康橋教研學會雜誌,23期,34-37頁。
13. 吳江山(民80),CI與展示,商標與CI,台北:新形象。
14. 呂清夫(民76),造形原理,台北:雄獅。
15. 李淙柏(民71),從印象的觀點談企業識別的基礎-商標,台中商專學報,142期,71-79頁。
16. 李新富(民87),企業形象策略及其識別類型之探討,台中商專學報,30期, 93-116頁。
17. 李新富(民92),企業形象及其傳播課題之研究,台中技術學院學報,4期,323-342頁。
18. 林尹高明主編(民82),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19. 林天祐(民86),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期,28-32頁。
20. 林由男(民81),商標的形狀和創作構想,高雄:古印出版社。
21. 林俊良(民93),視覺傳達設計概說,台北:藝風堂。
22. 林品章(民84),商業設計,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23. 林品章(民89),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全華。
24. 林書堯(民64),視覺藝術,台北:維新書局。
25. 林崇宏(民84),造形基礎,台北:藝風堂。
26. 林榮泰、莊明振(民80),從圖像語意探討人機界面圖像的設計,工業設計,73期,88-89頁。
27. 林磐聳(民84),企業識別系統-CIS,修訂再版,台北:藝風堂。
28. 邱迺懿(民84),企業識別系統中標誌意象之造形特徽的探討,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青木正夫(民80),平面設計構成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30. 柳景沅(民91),標誌與字體設計Ⅰ、Ⅱ,台北:龍騰文化。
31. 紀秋郎主編,林連祥等編譯(民82),新知識英漢辭典,台北:黃帝。
32. 高玉麟(民73),美國CYB設計顧問公司談CIS,工業設計,45期,63頁。
33. 高清漢(民86),當前台灣產品形象定位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高橋正人,藝風堂編輯部譯(民81),視覺設計概論,台北:藝風堂。
35. 張文龍(民90),台灣技職校院校徽造形意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張百清(民92),CIS發展與國別模式:超值企業形象設計,台北:巨流。
37. 張金年(民91),企業識別系統在國民小學應用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張連生(民88),學校形象的價值及其塑造,教育評論,90期,33-35頁。
39. 張碧珠編(民87),創意精選•標誌設計篇,台北:藝風堂。
40. 張慶勳(民88),學校經營企業化之挑戰與展望,國教天地,132期,71-76頁。
41. 張樹柏主編(民83),英文字用法指南,香港:讀者文摘。
42. 張麗琦、林東海編著(民82),企業識別設計,台北:新形象。
43. 曹逢甫、余玉照、曾淵培主編(民84),文馨當代英漢辭典,台北:文馨。
44. 習嘉(民81),商標設計1000,台北:珠海。
45. 莊信正、楊榮華主編(民89),三民全球英漢辭典,台北市: 三民書局。
46. 郭姿杏(民94),台灣大專院校校徽造形意象之研究,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7. 陳孝銘(民77),商業美術設計-平面應用篇,台北:北星圖書。
48. 陳孝銘(民86),徽章與商標(標誌)圖像符號意義化之研究,臺南:久洋。
49. 陳孝銘(民87),企業識別設計與製作修訂版,台南:久洋,北星總代理。
50. 陳俊宏(民77),配色意象之調查分析,台中商專學報,20期,117-159頁。
51. 陳俊宏、楊東民(民93),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

52. 陳肇杰(民82),產品造形評價語彙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3. 陳慧霞(民87),視覺識別中影響標誌與吉祥物之造形意象、題材選定和表現形式之要素分析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54. 陸師成主編(民86),辭彙,台北:文化圖書。
55. 朝倉直巳(民79),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台北:北星圖書。
56. 黃坤謨(民88),從CIS到SIS,談校園識別系統在學校公共關係上的實際運用,研習資訊,16卷4期,83-86頁。
57. 黃堅厚、楊國樞等編(民8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58. 黃鈴池(民85),標誌設計中表達行業特性之色彩與造形要素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59. 楊朝明(民93),索緒爾的語言符號理論應用於標誌設計之探討,工業設計,32卷1期,26-32頁。
60. 楊清田,(民83),造形的意義、內涵及其形成之研究,藝術學報,55期,115-136頁。
61. 鄒君富(民87),美術商標設計,台南:信宏出版,大坤總代理。
62. 雷恩比,李北達編譯(民83),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台北:敦煌書局。
63. 靳埭強(民82),商標與機構形象,台北:珠海。
64. 廖哲夫(民84),CI面面觀:企業識別觀察與評介,台北:藝風堂。
65. 廖崇仁(民87),訊息接收者對視覺符號的形象辨識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66.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民80),辭海,台北:台灣中華。
67. 趙瑾編著(民64),商標設計全集,台北:五洲。

68. 劉仲成(民90),從全面品質觀點探索學校行政領導的革新作為,研習資訊,18卷4期,60-69頁。
69. 劉金德(民91),企業識別系統與學校識別系統,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2期,59-62頁。
70. 閻德明(民89),現代學校形象的設計與傳播,教育理論與實踐,20卷8期, 28-31頁。
71. 龍冬陽(民83),長話短說談CI-企業識別體系簡介,印刷與設計,97期,86頁。
72. 謝蘭芬(民88),從傳達原理探析-商標符號的建構和表達的意義,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18期,379 -388頁。
73. 譚維漢(民52),心理學,台北:孟氏教育基金會。
74. 嚴月秀(民89),從商標設計的四大因素探討台灣企業標誌,嶺東學報,11期,151-167頁。
75. 鍾娟兒(民78),教育行銷與學校形象,商業職業教育季刊,35期,26-35頁。

二、 外文部份:
1. Osgood, C. E., Suci, G. H. & Tannenbaum, P. H. (1957)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 Downey, C. J., Frase, L. E. & Peters, J. J. (1994) The quality education challeng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3. Lawlor, J. (1998) Brand identity. Currents, 24(9), 16-23.
4.吉成勇(1978),日本紋章入門-日本紋章大圖鑑,日本:百年社。

三、 網站部份:
1. Taube音樂網站,民94年8月2日,取自http://www.taubesallskapet.se。
2. 大專院校名錄,教育部統計處網站,民94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htm。
3. 大葉大學網站,民94年9月4日,取自http://www.dyu.edu.tw。
4. 大學法(民92年2月6日修正),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民92年2月1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5. 中國科技大學網站,民94年9月4日,取自http://www.ckitc.edu.tw。
6. 元智大學網站,民94年9月2日,取自http://www.yzu.edu.tw。
7. 日本愛知博覽會網站,民94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expo2005.or.jp。
8. 牛津大學網站,民94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ox.ac.uk。
9. 世新大學網站,民94年9月3日,取自http://www.shu.edu.tw。
10. 台中市政府全球資訊網,民94年12月26日,取自:http://www.tccg.gov.tw。
11. 台北大學網站,民94年9月4日,取自http://www. ntpu.edu.tw。
12.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網站,民94年9月3日,取自http://www.tmtc.edu.tw。
13. 台北科技大學網站,民94年10月23日,取自http://www.ntut.edu.tw。
14. 台北捷運公司網站,民94年5月2日,取自http://www.trtc.com.tw。
15. 台東大學網站,民94年10月22日,取自http://www.nttu.edu.tw。
16. 台南大學網站,民94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nutu.edu.tw。
17. 台灣newbalance網站,民94年5月2日,取自http://www.newbalancetaiwan.com.tw。
18. 台灣藝術大學網站,民94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ntua.edu.tw。
19. 弘光科技大學網站,民94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hk.edu.tw。
20. 玄奘大學網站,民94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hcu.edu.tw。
21. 全球旗幟會館,民95年1月21日,取自http://www.globalflag.idv.tw。
22.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民94年9月21日,取自http://www.afa.gov.tw。
23.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民93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doh.gov.tw。
24. 佛教慈濟基金會網站,民94年8月23日,取自http://www.tzuchi.org.tw。
25. 宜蘭大學網站,民94年8月23日,取自http://www.niu.edu.tw。
26. 花蓮教育大學網站,民94年9月2日,取自http://www.nhltc.edu.tw。
27. 南台科技大學網站,民94年8月27日,取自http://www.stut.edu.tw。
28. 哈佛大學網站,民94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harvard.edu。
29. 屏東科技大學網站,民94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npust.edu.tw。
30. 屏東教育大學網站,民94年9月2日,取自http://www.npttc.edu.tw。
31. 建國科技大學網站,民94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ctu.edu.tw。
32. 美國旅遊網,民95年1月21日,取自http://www.go2travel.com.tw。
33. 海洋大學網站,民94年9月3日,取自http://www.ntou.edu.tw。
34. 高雄醫學大學網站,民94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kmu.edu.tw。
35.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網站,民94年9月7日,取自http://www.nkfust.edu.tw 。
36.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網站,民94年9月1日,取自http://www.kuas.edu.tw。
37. 國防部網站,民94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mnd.gov.tw。
38.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民90年9月19日),我國加入WTO有關教育服務業達成之共識,台北市:教育部,民92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bicer/WTOnews.htm。
39. 教育部資訊網站,民92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moe.gov.tw。
40. 清雲科技大學網站,民94年9月4日,取自http://www.cyu.edu.tw。
41. 華梵大學網站,民94年8月3日,取自http://www.hfu.edu.tw。
42. 黃政傑(民89),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願景,高教簡訊,116,民92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 monthly116/ highdevelop.html。
43. 慈濟大學網站,民94年9月4日,取自http://www.tcu.edu.tw。
44.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資訊網站,民94年5月8日,取自:http://www.moeaipo.gov.tw。
45. 聖約翰校友會網站,民94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sjsmitaa.org。
46. 維基百科網站,民94年9月1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
47. 臺北醫學大學網站,民94年8月27日,取自http://www.tmu.edu.tw。
48. 銘傳大學網站,民94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mcu.edu.tw。
49. 環保署網站,民94年5月2日,取自http://www.trtc.com.tw。
50. 聯合大學網站,民94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nuu.edu.tw。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