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聖閔
Sheng-Min Huang
論文名稱: 澎湖吉貝嶼乾砌石營造經驗之研究
Investigation into dry-stone-wall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pplies in Penghu chipe islet
指導教授: 王惠君
Huey-Jiun Wang
口試委員: 江維華
Wei-Hwa Chiang
施宣光
Shen-Guan S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建築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生態工法傳統工法砌石建築環境觀石滬菜宅
外文關鍵詞: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method, stone carve, environment idea, Stone Tidal Weir, Penghu‘s Vegetables house
相關次數: 點閱:163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嘗試以實地田野調查與訪談地方耆老的方式探討吉貝嶼過去傳統砌石工法的要領、材料運用習慣以及營造經驗與環境關係,並從各項石砌建築中整理吉貝嶼砌石營造經驗的環境觀念與生態特性。因此本論文進行過程是以田野調查與訪談實作經驗為主,並蒐集歷史文獻作為佐證。本研究的主要架構分成三個部份:
    第一個部份係從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探討吉貝嶼砌石經驗的發展背景與營造資源。傳統的營造經驗受自然條件與社會脈絡影響,營造經驗的發展乃是為解決常民對空間的需求而逐漸發展出適應環境的營造手段。
    第二個部份係探討吉貝嶼石滬的砌石施作方法。傳統的砌石營造工法因為實際生活與生產需要而普及使用,為適應資源匱乏的環境條件,工匠進行營造工程必須嫻熟各項環境知識如:地形、水脈、風向及風勢、潮汐及潮流,才能符合實用經濟的期望與原則。
    第三個部份係探討吉貝嶼砌石經驗應用對象與經驗養成及環境觀念,進一步分析其經驗的生態特性。除花嶼以外,其餘各島多由玄武岩與沉積岩所組成。石材是過去澎湖人最充分利用的環境資源,岩石衍生的建築形式與文化內涵遂形成澎湖明顯的地方特色如:菜宅、咕厝、石滬、墳墓、石塔、營頭與石敢當。


    This research try with actual field works and interviews with local elders study the method of traditional stone carve technique and it’s material applica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is technique and environment, from each stone carve building to formulate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environment idea of the traditional stone carve engineering method of chipe islet. So the process of this thesis mainly made of field works and actual interviews, and use the historical archival data to support.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ird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material resource of applied experiences of stone carve of chipe islet from it’s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technique is influenced by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so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technique is often the means that to solve the special needs of constraction of ordinary peopl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 the applied methods of stone carve of Shek Hu of chipe islet in Peng-hu , traditionally stone carve construction work method is used universally because real life and production need, for adapting the resource short of environment condition, craftsman's carrying on constructing engineering has to be familiar with each kind of environment knowledge as: Geography, runway, direction of wind and breeze power, tide and current, can match the expect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practicality and economy.
    The third part is applied object and experience which inquires into a chipe islet to carve stone experience to develop and its environment idea, analyze the ecosystem characteristic of its technique further. In addition to flower island, the rest of islands mostly constitute by the basalt and the deposition rock. The stone is the environment resource that the past person in Peng-hu makes use of most well, the rock develops of building form and cultural content hence become obvious local special features in Peng-hu as: Vegetables house, Lao Gu Stone, Shek Hu, grave, stone tower, camp head and Shek Cam Dang.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界定 1-2-1研究對象 1-2-2時間與空間範圍 1-2-3名詞定義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1文獻蒐集 1-3-2田野調查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4-1 聚落與產業空間論述 1-4-2 澎湖傳統工法、材料論述 1-4-3 過去的研究基礎 第二章 吉貝嶼乾砌石營造經驗的環境背景與資源13 第一節 地理環境條件與聚落人文背景 2-1-1 自然環境 2-1-2 人文背景 2-1-3 小結 第二節 環境的營造資源 2-2-1 主要營造材料 2-2-2 填充營造材料 2-2-3 小結 第三節 環境條件對砌石營造經驗發展的影響 2-3-1 自然條件的影響 2-3-2 社會脈絡的影響 2-3-3 小結 第三章 石滬的環境構成與營造工法51 第一節 石滬的環境構成 3-1-1 自然環境構成 3-1-2 社會環境構成 3-1-3石滬的環境觀念 3-1-4小結 第二節 石滬的營造工法 3-2-1 構成單元 3-2-2 營造工法 3-2-3小結 第三節 石滬的施作程序 3-3-1基礎的施作配置 3-3-2「反嘴」的施作配置 3-3-3 「合面」的施作配置 3-3-4小結 第四章 石砌建築的環境觀念與生態特性97 第一節 石砌建築的環境觀念 4-1-1 菜宅 4-1-2 咕厝 4-1-3墳墓 4-1-4小結 第二節 砌石營造經驗的養成與生態特性 4-2-1 砌石營造經驗的累積 4-2-2 砌石工法要領 4-2-3 生態工法與地方傳統砌石工法 4-2-4傳統營造經驗的生態特性 4-2-5 小結 第三節 地方團體的承傳與保存歷程 4-3-1傳統石砌建築的沒落與發展契機 4-3-2推動過程中遭遇的問題 4-3-3 未來的展望 4-3-4 小結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133 第一節 結論 5-1-1砌石營造經驗發展的特色 5-1-2不同環境觀念下石砌建築的分佈 5-1-3砌石營造經驗的生態特性 5-1-4未來傳統乾砌石營造經驗的定位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141 附錄145

    【中文參考資料】
    米復國,《金門與澎湖地區傳統聚落及民宅之調查研究》,文建會,民84(1995)年
    吳金鎮、王啟銘、歐慶賢、歐錫祺,《大陸主要海洋漁具圖集》,農委會,民87(1998)年
    林文鎮,《留住石滬工法經驗交流會手冊》,澎湖采風文化學會,民95(2006)年
    林文鎮,《地方產業歷史及文化地景製程紀錄》,澎湖縣立文化中心,民88(1999)年
    林文鎮,《澎湖吉貝嶼傳統墓葬建築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澎湖采風文化協會,民93(2004)年
    林豪,《澎湖廳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2(1993)年
    林鎮洋、邱逸文,《生態工法概論》,明文書局,民92(2003)年
    林鎮洋,《生態工法技術參考手冊》,明文書局,民93(2004)年
    林信輝,《台灣地區自然生態工法個案圖說彙編》,農委會環境綠化協會,民92(2003)年
    李紹章,《澎湖縣志》,澎湖縣政府,民77(1988)年
    李星輝,《澎湖的傳統產業建築》,澎湖縣文化局,民91(2002)年
    周耀烋,《台灣漁具漁法》,農委會漁業署,民91(2002)年
    曾文吉,《西嶼內垵塔公塔婆調查顏境與修護計畫》,曾文吉建築師事務所,民92(2003)年
    曾永義,《澎湖民俗文化資源暨觀光活動調查計畫報告書》,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處,民81(1992)年
    胡建偉,《澎湖紀略》,遠流出版,民93(2004)年
    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澎湖縣政府,民94(2005)年
    許冀武譯、內藤春吉著,《台灣漁業史》,臺灣銀行,民46(1957)年
    陳子英,《福建省漁業調查報告》,廈門大學理學院生物學系,民24(1935)年
    陳正哲,《澎湖研究第五屆學術研討會》〈澎湖土生土長之砌石技術研究〉,澎湖縣文化局,民94(2005)年
    陳正哲,《吉貝石滬整修研究規劃報告書》,澎湖采風文化學會,民94(2005)年
    陳憲明、林文鎮,《澎湖的農漁產業文化》,民92(2003)年
    陳秋楊,《河川生態工法實務手冊》,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民94(2005)年
    郭金棟,《海岸保護》,科技圖書,民93(2004)年
    郭一羽、李麗雪,《海岸生態景觀環境營造》,明文書局,民95(2006)年
    張詠捷,《菊島文化資產博覽會成果專輯》,澎湖縣文化局,民92(2003)年
    張崑雄,《澎湖北部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調查》,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處,民81(1992)年
    張寶樹、劉永合譯,George A. Rounsefell、W. Harry Everhart著,《漁業科學》,教育部,民48(1959)年
    黃有興、甘村吉,《澎湖的避邪祈福塔:西瀛尋塔記》,澎湖縣文化中心,民88(1999)年
    莊志宏譯,福留脩文著,《近自然工法之石組技術》,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民92(2003)年
    施添福,《台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民91(2002)年
    蔡平立,《澎湖通史》,眾文圖書公司,民68(1979)年
    顏秀玲,《赤崁和吉貝漁撈活動的空間組織》,澎湖縣文化局,民85(1996)年
    湯麟武,《潮浪漂沙與海洋工程》,交通部交通研究所,民49(1960)年
    顧端,《漁史文集》,淑馨出版社,1992年
    鄭謙遜、蕭志榮,《澎湖鳥嶼及附近無人島鳥類嶼植物生態調查之研究》,澎湖鳥嶼國小,民86(1997)年
    薛鍾彝,《澎湖群島科學調查專輯》,澎湖群島科學調查團,民37(1948)年
    澎湖縣政府編,《澎湖縣志》,澎湖縣政府,民89(2000)年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咕石季刊》,澎湖縣文化中心,1995-2006
    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吉貝休閒度假旅館暨遊憩區促進民間投資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民94(2005)年
    澎湖吉貝嶼愛鄉協會,《澎湖吉貝嶼特色暨歷史建築調查與維護計畫執行成果報告》,澎湖吉貝嶼愛鄉協會,民94(2005)年
    澎湖吉貝嶼愛鄉協會,《吉貝嶼ㄟ代誌:故鄉十年特刊》,澎湖吉貝嶼愛鄉協會,民94(2005)年
    澎湖吉貝嶼愛鄉協會,《吉貝嶼咕厝聚落風華再現執行成果報告》,澎湖縣政府,民94(2005)年

    【日文參考資料】
    公文檔案,《澎湖廳石滬漁業免許狀》,大正2(1913)年
    古閑義康,《澎湖廳漁村調查》,台灣水產雜誌,大正6(1917)年
    中村治兵衛,《中國漁業史的研究》,刀水書局,1995年
    宮上龜七,《北台灣的水產》,臺灣水產協會,大正14(1925)年
    澎湖廳,《澎湖廳水產基本調查報告書》,澎湖廳,昭和7(1932)年
    澎湖廳,《澎湖廳報》,澎湖廳,昭和3(1928)年~8(1933)年
    澎湖縣農漁局,《石滬漁業權登記漁場圖》,澎湖縣農漁局,昭和8(1933)年~民國38(1949)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澎湖列島水產業》,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明治32(1899)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澎湖島地質調查報文》,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明治33(1900)年

    【期刊論文資料】
    田允茂,《澎湖舊奎璧澳聚落的領域層次》,中原建築所碩論,民85
    林世超,《澎湖地方傳統民宅裝飾藝術之研究》,成大建築所碩論,民85
    李柏翰,《澎湖墓地土地利用之研究─以馬公市為例》,臺大地理所碩論,民86
    江柏煒,《宗族移民聚落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金門瓊林與澎湖興仁的比較研究》,台大城鄉所碩論,民82
    呂金鎖,《澎湖本島鄉村現代民宅形式形成之研究》,成大建築所碩論,民96
    吳建興,《澎湖舊網垵社聚落的領域層次》,中原建築所碩論,民86
    吳孟學,《花宅聚落傳統民宅形式與構造之研究》,樹德建古所碩論,民94
    周介一,《澎湖農漁業活動及空間使用》,中原建築所碩論,民85
    張宇彤,《澎湖地方傳統民宅營造法探微》,東海建築所碩論,民79
    張震鐘,《澎湖民宅營造方式變遷之研究──以二崁為個案》,淡江建築所碩論,民81
    陳逸杰,《建築構造之日常性的論述形構研究》,成大建築所博論,民91
    陳怡安,《澎湖傳統民宅營建之社會生活面考察》,中原建築所碩論,民96
    楊博淵,《水垵的建築》,中原建築所碩論,86
    曾光棣,《澎湖的五營-以空間角度來看》,中原建築所碩論,民84
    歐新通,《澎湖地區咕石建築灰漿之研究》,成大建築所碩論,民92
    趙崇欽,《空間位序在澎湖社會之運用》,中原建築所碩論,民83
    莊凱証,《澎湖魚灶研究》,北藝大建古所碩論,民92
    劉敏耀,《"地理"對澎湖聚落空間的影響》,中原建築所碩論,民83
    葉秋萍,《澎湖二崁居民參與聚落保存之研究》,淡江建築所碩論,民81
    蔡智仁,《澎湖社里領域之再省思--以望安島及將軍澳兩島七社里為比較》,中原建築所碩論,民86
    蘇益田,《生態條件對澎湖傳統聚落型態之影響》,中原建築所碩論,民83
    簡惠華,《聚落保存策略之研究:以澎湖望安中社村為例》,北藝大建古所碩論,民93
    關麗文,《澎湖傳統聚落形式發展研究》,台大土木所碩論,民73
    盧錦融,《實質環境結構理論初探─以澎湖傳統村落為例》,成大建築所碩論,民77
    蔣瓊徽,《澎湖聚落民間信仰空間防禦體系之探討》,中原建築所碩論,民8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