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鴻鑫
HUNG-HSIN,HU
論文名稱: 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競爭行為之研究 : 雙產品模型應用
A Study of The Competitive Behavior in Taiwan's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Industry : An Application of Two-Product Model
指導教授: 劉邦典
Pang-Tien Lieu
口試委員: 徐中琦
Jon-Chi Shyu
梁榮輝
Jung-Hui 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企業管理系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7
中文關鍵詞: 台灣國際觀光旅館產業Bresnahan加碼檢定法新實證產業組織理論結構-行為-績效Matti雙產品模型
外文關鍵詞: Mark-up Test (Bresnahan), New Empir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IO),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SCP),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in Taiwan, Two product model (Matti)
相關次數: 點閱:29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文旨在探討台灣國際觀光旅館產業之競爭行為,以新實證產業組織理論 (New Empir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NEIO)為基礎,採用 Bresnahan-Lau (1982) 所提出的加碼檢定法 (Mark-up Test)以及Matti (1994)雙產品的實證模型,實證採兩階段最小平方法。估計實證結果發現在1981-2015年間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的 「客房」與「餐飲」市場皆為「不具有獨占力」之型態。此外,從「結構面」指標觀察,發現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的客房與餐飲業皆屬於「獨占性競爭」型態。本文依「行為法」與「結構法」評估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的競爭態勢,獲得相似的觀點。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mpetitive behavior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in Taiwan. We followed the New Empir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NEIO) and referenced " Mark-up test " ( Bresnahan-Lau ,1982) and " Two Product Model " ( Matti ,1994 ). We used the two-stage least squares (2SL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found that " Room " & " Restaurant " markets had no monopoly power. Moreover, the structure indicators showed that the two markets of room & restaurant were "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 Whether we used " structure method " or " behavior method ", we got the similar view.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產業競爭理論的發展過程 10 第二節 加碼檢定法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之相關文獻 16 第三章 理論與實證模型 19 第一節 Bresnahan檢定法 19 第二節 Matti雙產品競爭行為 25 第三節 雙產品理論模型 26 第四節 雙產品實證模型 30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34 第一節 研究樣本與變數定義 34 第二節 實證估計結果 40 第五章 結論 53 參考文獻 55 表1-1台灣觀光收入與GDP佔比 (2006-2016) 1 表1-2來台旅客統計表 (2006-2016) 2 表1-3台灣國際觀光旅館客房與餐飲收入占比 (2003-2015) 6 表2-1兩種NEIO檢定法之優缺點比較 13 表3-1:λ值的意涵 19 表3-2:τ值的意涵 29 表4-1 變數定義與操作說明 37 表4-2 變數單位與資料來源 38 表4-3 變數之敘數統計量 39 表4-4 客房需求方程式估計結果 42 表4-5 餐飲需求方程式估計結果 44 表4-6 客房供給關係式估計結果 46 表4-7 餐飲供給關係式估計結果 48 表4-8 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市場集中度 50 表4-9 近十年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CR4指標 51 表4-10 2015年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廠商市占率分布型態 52 表4-11 Shepherd 市場集中度與市場型態的描述 52 圖1-1 來台旅客消費項目佔比 3 圖1-2 台灣國際觀光旅館客房與餐飲收入占比 6 圖1-3 研究架構圖 9 圖2-1 結構-行為-績效(S-C-P)架構圖 11 圖3-1 需求曲線外生移動均衡點之差異 20 圖3-2 需求曲線外生平移後均衡點無差異 23 圖3-3 需求曲線外生旋轉後均衡點有差異 24 圖4-1 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歷年客房與餐飲市場HHI指標狀況 51

中文文獻:
1.交通部觀光局,「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際觀光旅館營運分析報告」, 台北:交通部觀光局,民國 70 年至 95 年。
2.白婉鈴,「台灣銀行產業市場壟斷力之估計」,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2 年。
3.李佳蓉,「台灣國際觀光旅館規模與多樣化經濟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民國 91 年。
4.李銓、李文瑞、許筱雯,「產業競爭與經營績效-台灣地區國際觀光旅館之策略群組分析」,企業管理學報,第四十八期,頁 89-120, 民國 89 年。
5.呂詩虹,「台灣水泥業市場獨占力分析-加碼檢定法之應用」,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3 年。
6.何太森,「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技術效率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民國 93 年。
7.周雨田,「台灣地區國際觀光旅館經營績效之研究」,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民國 95 年。
8.翁竹君,「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生產力與效率分析:隨機邊界距離函數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民國 94 年。
9.梁玲菁,「台灣觀光旅館業之發展與市場經營概況」,企銀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頁 60-73,民國 86 年。
10.陳宗玄,「國內旅遊對國際觀光旅館國人住宿需求影響之研究」,農業經濟半年刊,第 74 期,頁 113-146,民國 93 年。
11.陳勁甫、黃秋閔,「台北地區國際觀光旅館經營效率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第一卷第一期,頁 27-45,民國 90 年。
12.陳勁甫、王婷瑜,「國際觀光旅館經營效率衡量之研究-隨機邊界法之應用」,旅遊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一期,頁 63-77,民國 93 年。
13.陳勁甫、王婷瑜,「亞洲旅客對台灣地區國際觀光旅館住宿需求之研究」,輔仁管理評論,第十二卷第二期,頁 189-202,民國 95 年。
14.黃介良,「台灣銀行業競爭程度之實證研究-加碼檢定法」,基層金融,第三十六期,頁 1-25,民國 87 年。
15.黃台心、江典霖、張雅凱,「再探銀行產業的市場競爭度-東亞八國的實證分析」,管理評論, 34(4), 民國104年。
16.黃雅娟,「台灣國際觀光旅館生產力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民國 93 年。
17.潘治民,「台北地區國際觀光旅館業集中度分析」,旅遊管理研究, 第二卷第二期,頁 57-66,民國 91 年。
18.錢祐達,「台灣銀行業市場獨占力之動態分析」,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3 年。
19.譚瑾瑜,「台灣觀光產業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科經(研)094-023 號,民國 94 年。
20.李貞慧,「重新檢測台灣銀行業開放設立前後之市場結構」,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21.王麗梅,「台灣國際觀光旅館產業競爭程度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 99 年。
22.莊欣怡「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競爭行為與績效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7 年。
英文文獻
1.Angelini, P., and Cetorelli, N. (2000),”Bank competition and regulatory reform: The case of the Italian banking industr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Working Paper Series, Research Department WP. 99-32.
2.Bain, Joe S. (1951), ”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merican Manufacturing, 1936-1940”,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5:293-324.
3.Baumol, William J., John C. Panzar, and Robert D. Willig (1982), ”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 San Diego, C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4.Bresnhan, Timothy F. (1982), ”The Oligopoly Solution Concept Is Identified”, Economics Letters, 10, 87-92.
5.Brikker, J.A., and Haaf K. (2000),”Competition, concentr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De Nederlandsche Bank, Research Series Supervision, 30.
6.Buschena, D. E. and Perloff, J. M. (1991), ”The Creation of Dominant Firm Market Power in the Coconut Oil Export Market.”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3, 1000-1008.
7.Demsetz, Harold, (1973), ”Industry Structure, Market Rivalry, and Public Polic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6, 1-9.
8.Hatirli, S. A., and Jones, E., and Aktas, A. R. (2003), ”Measuring the Market Power of Banana Import Market in Turkey.” Turk J Agric 27, 2003.
9.Hjalmarsson, E. (2000),”A Power Market without Market Power”, Working Paper in Economics no 28,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Goteborg University.
10.Jung, C. and Seldon, B. J. (1995),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in the Advertising Industry”,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0, 41-52.
11.Lau, Lawrence (1982), ”On Identifying the Degree of Competitiveness from Industry Price and Output Data”, Economics Letters 10, 93-99.
12.Mason, Edward S, (1939) ,”Price and Production Policies of Large-Scale Enterpris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supp. 29:61-74.
13.Matti (1994) , “Measuring Competition in Booking : A Two Product Model ” ,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96, 95-110.
14.Neven, D., and Roller, L. H. (1999), ” An aggregate structural model of competition in the European banking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7, 1059-1074.
15.Panzar and Rosse (1987), ”Testing for ‘Monopoly’ Equilibrium”,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35, 443-456.
16.Peltzman, S. (1977), ”The Gains and Losses from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 229-63.
17.Scherer, F.M. and David Ross (1990) ,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ird Edition, Boston: Howghton Mifflin.
18.Shaffer, S. (1989), ”Competition in the U.S. Banking Industry”, Economics letters, 29, 321-323.
19.Shaffer, S. and DiSalvo, J. (1994), ”Conduct in Banking Duopol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8, 1063-1082.
20.Steen, F. and Salvanes, K. G. (1999), ”Testing for Market Power Using a Dynamic Oligopoly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7, 147-177.
21.Thomas, E. (2003), ”Market Power in the Wholesale Electricity Spot Market in Alberta, Canads.” Working Paper;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ervice.
22.Toolsema, L. A. (2002), ” Competition in the Dutch consumer credit market”,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6(11), 151-165.
23.Zardkoohi, A and Fraser, D. R. (1998), ”Geographical de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U.S. Banking Markets”, The Financial Review 33, 85-9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1/06/26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