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惠貞
Lee, Huei Chen
論文名稱: 台灣歷史街區保存再生在政策、社區、專業實踐的研究
Policy, Community, and Profession Practice in Taiwan Historical Districts
指導教授: 施植明
Chih-Ming Shih
口試委員: 徐裕健
黃蘭翔
李威儀
邱奕旭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建築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歷史街區保存歷史街區再生政策實踐社區實踐專業實踐
外文關鍵詞: historic district conservation, historic district regeneration, policy practice, community practi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歷史街區均坐落在台灣城市發展高密度的區位,被劃設為商業地區並提高容積,造成的台灣傳統街區陷入保存與再發展的難題。在經濟發展和開發壓力下,改建成容積較高的新建築就變成傳統街區居民內在的期望,馬路的拓寬也成為歷史街區與建築的保留與否,所一再重複必須面對的問題。為了面對整區保存問題的複雜度及當地居民的反對,政府與專業操作從重新整備歷史街區的區域發展的問題檢討及策略提出,提出地域保存再生方案及相關都市計劃法變更。同時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帶來了地方及社區組織對於街區保存與再生的投入及居民的自覺及歷史保存區文化旅遊的經濟效益變成社區產業重要的一環,才促使歷史街區的地主、店家與居民對於歷史街區保存轉向支持。
    自從老街成為地方觀光的重要景點,看似無法保存的歷史街區開始有了新的契機,但本研究認為台灣雖有許多的歷史造街計畫、地方也有一些社區組織對於地方發展有熱心,但整體而言對於歷史街區的保存再生並未形成整體機制來面對包括整體的街區景觀空間的整備、街區公共服務設施不足及建物保存修復的不足,社區組織面臨經營的問題與居民參與的意識不足,致使老街的樣貌與內涵產生庸俗化的危機。
    本研究試圖從政策、社區與專業、三個面向看台灣歷史街區規劃設計手段操作的變化與成長。自1975年鹿港街區的保存開始,經過50多年在歷史街區的累積過程中,不同的地方的政經脈絡中,在歷史街區保存與再生曾經面臨的問題與提出的策略為何?透過不同的歷史分期,討論街區保存與再生方法與態度的轉變。在歷史時勢的轉變下,怎樣回到保有歷史街區地域的特性,街區內部可以看到地域的特性,並且共同參與保存與再生。透過這個歷時性的研究,在台灣的歷史區域保存與再發展的向度上,釐清保存與再生機制的形成和侷限,以期面對台灣城鄉不同區域發展的歷史區域保存與再發展的課題,形成永續發展的機制。


    In Taiwan, the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movement was established when certain districts risked disappearing because of rapid land development after the country's economic ascent. In the early 1980s, no governmental measures were applied to historical districts except for normative systems regarding monument designation and preservation zoning. Therefore, landlords in historical districts opposed the preservation of such districts and defended their own interests in development, which halted district preserv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complexity of whole-district preservation and opposition from local residents, government and professionals began analyzing and reorganizing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regardi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In addition, they proposed regional pre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programs as well as relevant modifications to urban planning laws. Whe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ultural tourism in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reas became necessary for community industries, landlords, business owners, and residents shifted their perspectives and began supporting preservation.
    Nearly 50 years after the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movement in Taiwan was established, a preservation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s between communities, professionals, and the government. This system, established through trial and error, influenced the results of preservation of various historical distric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目的 1- 1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評述 1- 2 第三節、研究方法 1-10 第四節、台灣歷史街區保存與再生的分期初擬 1-12 第二章 歷史街區保存的開始 第一節、戰後古蹟保存運動的形成 2- 1 第二節、歷史街區面對的都市計畫處境 2- 3 第三節、鹿港歷史街區的保存過程 2- 4 第四節、大稻埕面臨的街區發展變動 2- 8 第三章 歷史街區保存與都市發展的競合 第一節、政策無法與專業及民眾銜接 3- 1 第二節、鹿港、三峽與大稻埕街區保存過程 3- 7 第三節、小結 3-19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啟動的街區保存 第一節、政府與專業策略的修正 4- 1 第二節、馬公、大稻埕、三峽、大溪與新化歷史街區保存與再生過程 4- 4 第三節、小結 4-16 第五章 文化觀光潮流下的歷史街區保存與 再生 第一節、文化治理的策略發展 5- 1 第二節、歷史街區保存與再生的過程 5- 8 第三節、小結 5-13 第六章 歷史街區保存與再生的政策、專業與社區實踐建構 第一節 政策實踐 6- 1 第二節、專業實踐 6- 5 第三節、社區實踐 6-10 第四節、邁向制度性與永續性的歷史街區保存與再生 6-13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 1 第二節、後續研究建議 7- 2 參考文獻 8- 1 附錄一、歷史街區保存與再生大事年表 附1- 1 附錄二、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s in Taiwan Since 1970 附2- 1 附錄三、 Community, Profession, and Policy Practice in Sanxia and Daxi Historical Districts 附3- 1

    久美子(2012),「日本聚落及町並保存工作所作的努力」,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活化保存經驗交流國際研討會,台北:都市更新處。
    王明蘅、姜渝生、黃崑山主持(1996),新化鎮再發展基礎資料建立,台北:文建會。
    王惠君(2008),「文化資產保存制度中聚落調查之定位與內涵探析—以日本妻龍宿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報,第4期,第63-72頁。
    王維周(2016),寶石與戒座:法國舊城區保存中的《保存區段》法令、制度與操作實務,台北:柿子文化。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2000),變更三峽都市計畫(三角湧老街區再發展方案)書,台北:內政部。
    台北市政府(2000),變更台北市大同區大稻埕附近地區主要計畫為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主要計畫案,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2000),擬訂台北市大同區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案,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南市政府(2008),安平港歷史風貌計劃書,台南:台南市政府。
    台大城鄉所、樂山文教基金會(1989),迪化街特定專用區現況調查及發展可行性研究,台北:台北市工務局。
    台大城鄉所、漢聲雜誌社、專業改革組織(1995),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丘如華(2018),「從《我愛迪化街》開始-三十年的心路歷程」,亞洲城市遺產保護案例探索,澳門:遺產學會The Heritage Society,台北: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
    米復國主持(1992),三峽古蹟保存及整體發展之研究,台北:內政部。
    行政院文建會編(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安、卡弗,黎小容(2002),「地方古蹟保存區之政策、發展過程、及效益:美國與台灣的個案比較」,重要文化建築與歷史街區修護再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狄瑞德、華昌琳(1971),臺灣傳統建築之勘察,台北:境與象。
    李東明主持(2002),我國與日本歷史建築物群街區保存法令制度之比較,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李東明主持(2003),我國重要傳統街區整體保存與永續發展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李丁讚,2004,「公共領域中的親密關係:對新港和大西兩個造街案的探討」,收錄於李丁讚(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 (殷海光基金會出版)。
    李惠圓(2009),政府政策對推動歷史街區活化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
    沈佩儀(2001),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東海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吳昭明(2005),延平街事件回顧系列,中國時報7月26-30日。
    林崇傑(2005),「文化旅遊概念下的台北都市歷史地區之景觀再生與都市活化」,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國際研討會。
    林崇傑(2008),「台灣運用容積移轉於歷史保存之政策與實踐之檢討」,文資學報,第4期,第27-96頁。
    林崇傑(2009),「台灣歷史街區保存政策發展的檢討-一個發展進程的再思」,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研習工作坊實錄,台北:文建會文化資產籌備處。
    林崇傑(2013)「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城市發展論述」,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林盛豐編), 臺北: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林會承(1979),「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境與象出版社
    林會承編(2007),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林會承(201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台北:遠流。
    林會承(2014),「戰後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制與氛圍的形塑」,文資學報,第8期,第 27-55頁。
    林正雄(2009),全球化經濟結構影響下的北台灣歷史街區保存政策的變遷。中國名城, 第一期,第4-15頁。
    林美吟(譯)(2010),歷史街區與聚落的保存活化方法(原作者:日本建築學會,2004),臺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籌備管理處。
    涂平子、華昌宜(1993),發展權移轉對都市古蹟保存可行性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裕建(2001),「近十年(1990-2000)台灣歷史街區保存的國家政策及社會動力分析-以湖口老街、艋舺剝皮寮及深坑老街為比較個案」,古蹟活化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第21-28頁。
    徐裕健主持(2003),三峽三角湧老街周邊環境整體規劃暨傳統建築風貌保存、原樣復舊、景觀道路設計監造案,台北:台北縣政府。
    徐裕健主持(2003),台北縣深坑鄉深坑老街保存方式調查研究,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徐裕健主持(2004),湖口老街歷史空間與其遊憩資源系統之調查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徐柏瑞建築師事務所(2012),台北市大稻埕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資料蒐集委託規劃案總結報告書。台北: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桃園縣政府(2010),變更大溪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案計畫書,桃園:桃園縣政府。
    夏鑄九主持(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歷史古蹟部分,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夏鑄九主持(1989),迪化街特定專用區現況調查及發展可行性研究,台北:臺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委託計畫。
    夏鑄九主持(1992),古市街聚落保存方式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孫全文(2014),古蹟保存區及歷史街區保存,德國法令與制度,台南:成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
    郭肇立(2009),「戰後台灣的城市建築保存與公共領域」。建築學報,第67期,81-96頁。
    張剛維總策劃(2015),計畫城事:戰後台北都市發展歷程,台北:田園城市。
    國立宜蘭技術學院(1999),「彰化縣鹿港古蹟保存區第一期修護工程修護後建築物現況調查結案報告書」,彰化市 : 彰化縣政府。
    陳澤成、王維潔(中文版)、鈴木伸治(日文版、英文版)編(2018),亞洲城市遺產保護案例探索,澳門:遺產學會,台北: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
    陳其南、孫華翔(2000)。「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施政觀念的轉型」,新世紀政策社會政策與教育研討會論文,財團法人臺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
    許志堅(2001),「融合歷史保存之都市發展機制-以台北市為例」,古蹟活化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第17-20頁。
    楊宇、胡榮(譯)(2008),創造力與城市管治(原著者:Healey, P.)國際城市規劃 Vol.23, No.3, 頁44-52。
    廖如玉(2002),鹿港古市街生活環境博物館建構之研究-歷史空間的文化詮釋與呈現,南華大學美術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梓峰(1999),歷史保存運動與老街發展經理,文化資產與都市發展國際研討會。
    程家祿(1996),傳統的“撰造”與“檔案化”:以鹿港古蹟保存區的形成與發展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發展中心。
    張溪南(2007),南瀛老街誌,台南:台南縣政府。
    喻肇青主持(1990),大稻埕特定專用區初步發展構想及都市設計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喻肇青主持(1996),澎湖馬公市中央街文化風貌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及都市設計研究,澎湖:澎湖縣政府。
    黃蘭翔(2011),越南會安與台灣三峽老街店屋群的保存與其觀光化的發展,「2011亞太區域硏究年度成果發表會」,台北:中央硏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硏究中心亞太區域硏究專題中心。
    黃俊銘主持(1999),桃園縣大溪街的聚落與建築,桃園:桃園縣文化中心。
    黃瑞茂主持(2005),鹿港歷史風貌再現先期研究計畫,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黃士娟主持(2008),大溪和平路歷史建築暨空間環境保存整體規劃案,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黃翔瑜(2012),「評介林會承著《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台灣史研究,第19卷第2期,第259-272頁,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黃翔瑜(2017),「戰後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早期形構及其發展(1945-1984)」 ,
    博物館學季刊,第31卷第4期,第5-29頁,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黃世祺(1996),鹿港古蹟保存區政策過程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黃世孟(1993),「日治時期台灣都市發展與史料分析」,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一),第221-243頁,台北:自立晚報。
    傅朝卿(2002),國際歷史保存與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黃淑清、劉劍寒(1985),台北市路街史,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臺灣古蹟保存運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詹志宏(2000),新化老街保存論述形成過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寶德主持(1978),鹿港古風貌之研究,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
    漢寶德主持(1981),鹿港古風貌維護區之研究,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
    漢寶德計畫主持(1986),彰化縣鹿港古蹟保存區執行計劃之研究,彰化市 : 彰化縣政府。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1997),彰化縣鹿港古蹟保存區第一期修護工程修護後建築物現況調查結案報告書,彰化:彰化市政府。
    漢聲雜誌(1995),「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圖庫」,漢聲雜誌,73 期。
    漢聲雜誌(1995),「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案所」,漢聲雜誌,75 期。
    彰化縣政府(1997),彰化鹿港古蹟保存區住戶意見調查報告,彰化:彰化縣政府。
    閻亞寧(1995),「鹿港古市街保存工作的策劃與執行」,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廖崇堯(2009),日本非營利組織推動造街活動運作機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銓芝(2015),聚落與文化景觀保存操作執行手冊,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劉曜華(2004),台灣都市發展史,台中: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
    潘夙容(2011),三角湧歷史街區保存修復與再發展課題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盧紀邦(2013),在地組織參與歷史區域再生之研究-以舊城聯盟組織參與台南市舊城再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論文。
    戴博芬(譯)(2011),規劃理論(原作者:Allmendinger, P. ,2002),臺北:巨流圖書。
    蕭仙妮(2006),從民眾參與觀點探討歷史保存區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安平歷史聚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顏亮一(1993),都市保存之政治過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顏亮一(2006),「市民認同、地區發展與都市保存:迪化街個案分析」,都市與計畫,第33卷第2期,第93-110頁。
    顏亮一(2009),記憶與地景,台北:田園城市。
    Appleyard, D. (ed.) (1979)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Cit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Elsorady, D. A. (2011)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Rosetta (Rashid): A tool for community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Cities. 29(2011): 379-388. DOI: 10.1016/j.cities.2011.11.013
    Healey, P. (1998) Building institutional capacity through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to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0(9), 1531-1546.
    Healey, P. (2004) Creativity and Urban Governance: Policy Studies, Vol.25, No.2.
    Healey, P. (2006) Collaborative Planning.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Healey, P. (2007) Urban Complexity and Spatial Strategies: Towards a relational planning for our times. London : Routledge.
    Huei Chen, L&Chih Ming, S. (2012)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s in Taiwan Since 1970,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ivil Engineering( ICETCE) , May 18-21,2012, Three Gorges, YiChang, Hubei, China, pp. 3021-3027.
    Huei Chen, L& Chih Ming, S. (2018). Community, Profession, and Policy Practice in Sanxia and Daxi Historical Districts.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17(3), 433-440. https://doi.org/10.3130/jaabe.17.433.
    Khalid S. Al-hagla (2010)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areas using the tourist trail approach: A case study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Urban Development (CHUD) project in Saida, Lebanon. Cities. 27(4). 234-248. DOI: 10.1016/j.cities.2010.02.001
    Nyseth, T. & Sognnas, J. (2013). Preservation of old downs in Norway: Heritage discourses, community processes and the new cultural economy. Cities, 31(2013) ,69-75.
    Teisdall, S., Oc, T., &Heath, T.(1996). Revitalizing historic urban Quarters. Oxford: Architectural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4/08/27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