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凱蘭
Kai-lan Huang
論文名稱: 竹產品造形設計感知研究
Research on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Bamboo Products
指導教授: 董芳武
Fang-wu Tung
口試委員: 宋同正
Tung-jung Sung
王則眾
Wang, Che-C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竹工藝竹產品設計產品造形
外文關鍵詞: Bamboo, Bamboo Craft, and Product Design
相關次數: 點閱:249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竹曾是被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竹產品更是在生活在東方 文化圈的人們生活經驗中的一部分,然而工業製造的興盛造成竹工藝產業的衰落,竹 產品遂消退於大眾日常生活之中。近幾年因應環保意識、綠色材料、工藝復甦以及手 感經濟等主張與訴求之興起,興起了一波竹產品設計的熱潮。在設計師與工藝師的合 作之下,產出了許多令人讚嘆的作品,讓竹產品與現代生活重新連結。
    為了解國內外消費者如何看待竹產品以及對竹產品造形感知的方式,本研究透過 設計格式分析探討竹產品造形與工藝製作的特徵元素,經過數據分析與訪談整理,了 解消費者如何感知竹產品造形以及影響喜好因素,並整理供設計師進行竹產品設計時 參考的原則。結論建議如下:一、不分國內外,竹產品的「喜好度」與「現代−傳統」、 「簡單−複雜」有正相關的關係性,而訪談的內容亦指出「實用性」也是影響喜好度 的重要原因。二、應用現代化的加工技術,讓竹產品製作品質?高並減低人工成本。 三、進行竹產品設計時,設計師應站在較高的角度思考竹產品設計,採用適當的設計 策略、造形元素、加工技術、了解消費者喜好才能讓竹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While the craft of bamboo and its unique skills is one of the most historical and traditional crafts in Taiwan, it declines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industrial era. In recent years, as the cultural awareness rises, designers started to engage themselves in the innov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bamboo. Excellent bamboo products created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designers and craftsmen had successfully attracted public’s attention, relinking the traditional craft to our modern l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hed lights on identifying the traits of craft and the properties of material as it is applied to industrial design through design format analysis. In light of the analysis, we explore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onsumers’ preference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bamboo designers. It is concluded that (1)both oversea and native subjects, favorability of the bamboo products is highly related to modernity and simplicity, while the functionality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judging criteria, (2) Introducing modern manufacturing methods to the production of bamboo designs enhance the supply ability the consumer affordability and (3) designers must broaden their perspectives by implementing design strategics and advance technologies to reinvent bamboo designs that meets current market demands.

    論文摘要 Abstract 誌謝 圖表索引.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2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研究架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工藝與竹工藝 2.1.1 工藝的定義與介紹 2.1.2 竹材介紹 2.1.3 竹工藝介紹與分類 2.1.4 竹工藝近期發展 2.2 設計策略 2.2.1 設計 2.2.2 工業設計 2.2.3 設計策略 2.2.4 產品造形感知探討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3.1 研究方法 3.1.1 語意差異法 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 3.1.2 卡片分群 Card sorting 3.1.3 半結構性訪談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s 3.2 研究流程 3.2.1 實驗刺激物 3.2.2 受測對象 3.2.3 研究問題 3.2.4 實驗進行之流程 第四章 實驗結果 4.1 造形構面之比較 4.1.1 竹產品之喜好度因素 4.1.2 竹相關產品造形喜好度與造形現代傳統之相關性比較結果 4.1.3 竹相關產品之造形喜好度與造形簡單繁複之相關性比較結果 4.1.4 竹相關產品之造形簡單繁複與造形現代傳統之相關性比較結果 4.2 受測者背景與測驗結果之比較 4.2.1 國內測驗結果與國外測驗結果之比較 4.2.2 不同性別測驗結果之比較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果與建議 5.2 後續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喜好排序設計格式表 附錄二:現代-傳統排序設計格式表 附錄三:簡單-複雜排序設計格式表 附錄四:國籍比較表 附錄五:性別比較表 附錄六:樣本資料 附錄七,「喜歡-不喜歡」受測者意見整理 附錄八,「現代-傳統」受測者意見整理 附錄九,「簡單-複雜」受測者意見整理

    出版書籍
    Bhaskaran, Lakshmi(2008)。當代設計演化論:關鍵運動與經典風格的承先啟後(羅雅萱譯)。台北:大雁出版基地。(原著於2005出版)
    Jordan, P. W., (2000), Designing Pleasurable Products, Taylor & Francis.
    Michael Kroeger(2010)。設計是什麼?:保羅.蘭德給年輕人的第一堂啟蒙課(Paul Rand: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吳莉君譯)。台北:原點。
    Villegas, M. (2003). New Bamboo: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olonbia: VILLEGA EDITORES S. A. Pub.
    張逸民(2008)。策略管理:分析架構與實務 。台北市:華泰文化。
    管倖生等編著(2010)。 研究方法(第三版)。臺北縣:全華圖書 。
    喜多俊之(2011)。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 。
    羅伯托.維甘提(Verganti, R. )(2001)。設計力創新(Design-Driven Innovation)(呂奕欣譯)。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原作2009出版)
    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台北:東華。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天下雜誌。
    金玉梅,2006,《手感經濟就是深度經濟》,台北:天下。

    學位論文
    謝佳珍(2002)。竹材特性應用於產品造型設計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庚錞(2006)。竹材運用於創新生活產品設計之可能性。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桓民(2012)。以竹材探討現代工藝設計之產品化模式。南台科技大學數位內容與動畫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市。
    朱怡儒(2010)。工藝性產品之設計策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張簡世揚(2012)。東方手感創作思維下之竹家具設計。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創作報告,未出版,臺北市。
    張正宜(2011)。文化符碼轉譯之竹具造形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雲天(2012)。以力學結構系統應用於竹工藝家具設計。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創作報告,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雯(2007)。工藝生活化之設計策略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劉妍君(2010)。竹材運用於時尚工藝之設計模式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黃婷琪(2012)。臺灣時尚工藝「Yii」手感品牌產品象徵語意分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黃筱媛(2013)。以設計創新融合工藝技法之實驗創作—以漆藝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英文期刊
    Blijlevens, J., Creusen, M. E. H., & Schoormans, J. P. L. (2009). How consumers perceive product appeara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product appearance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3(3), 27-35.
    Crilly N, Moultrie J, Clarkson PJ (2004).Seeing things: Consumer response to the visual domain in product design. Design Studies, 25(6):547-577
    Keeley, L., (1992) The Strategic Design Plaette, Communication Arts, May/June, pp134~139.
    Olson, E. M., Cooper, R., & Slater, S. F. (1998). Design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Business Horizons, 41(2) Mar.-Apr., 55-61.
    Reubens, R., (2010). Bamboo canopy: Creating new reference-points for the craft of the Kotwalia community in India through sustainability. Craft Research, 1, 11-38.

    中文期刊
    何明泉、宋同正、陳國祥、黃東明(1997) 。影響設計策略之要素分析研究。設計 學報 ,2(1),79-92。
    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文化商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 ,1 (1),1-15。
    李如菁(2009)。博物館文化商品設計策略初探。科技博物,13(4):37-53。
    汪瑞霞(2006)。格罗佩斯的设计思想及其现实意。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4(2),60-63。
    林承緯(2008)。顏水龍的臺灣工藝復興運動與柳宗悅─生活工藝運動之比較研究。藝術評論,18,167-95。
    林媛婉(2004)。台灣工藝研究的議題-一個後殖民文化論述的觀點。設計學報 ,9(2),1-12。
    林銘煌、鄭仕弘(2004)。原型理論與原型設計。設計學報,9(4),1-13。
    張文智(1998)。設計政策與設計策略在產 品設計之應用。工業設計 ,27(1), 2-7。
    陸定邦 (2003)。構想發展與企業發展導向之設計程序,設計學報,8 (1),17-32。
    黃世輝、李宜欣(2005)。工業時代的反動、生活工藝的先驅—從莫里斯與顏水龍談生活工藝的振興。台灣工藝,20,6-15。
    黃世輝、林文龍、林秀鳳、陸蕙萍(1999)。竹山地區竹開發三百年史-竹藝竹情在竹山。竹山鎮公所。8-17。
    黃永松(1998)。考工法則:體、用、造、化。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傳承‧交流‧成長。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台北。
    黃熙宗(2001)。工藝、藝術與審美。視覺藝術,4,165-176。
    衛才華(2005)。民間工藝傳說的審美思考。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189-191。
    諸葛正(2004)。傳統工藝、綠色設計、適切設計與設計教育。朝陽設計學報,4。
    鄧成連(2000)。設計策略評述。設計學報,5(2),53-71。
    蕭坤安、陳玲鈴(2005)。造形形變於產品造形情感意象上的探討-以壺類產品為例。設計學報,10(3),101- 121。
    顧琪君 (2000)。由傳統工藝談工藝的振興,台灣工藝,5,10-17。
    张芳芳(2010)。论创意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路径:传统手工艺教育。未来与发展 ,11,36-38。

    QR CODE